`
hegz
  • 浏览: 436066 次
  • 性别: Icon_minigender_1
  • 来自: 茂名
社区版块
存档分类
最新评论

自得其乐读《论语》—1.01君子乐学

阅读更多


(至圣先师像)

 

  【连载1】1.01君子乐学
  【原文】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(悦)乎。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。人不知而不愠,不亦君子乎。
  
    【思考与随想】:
  
  看佛经,苦苦苦,众生皆苦;看圣经,罪罪罪,你我都有罪。
  古今中外,圣人何其多也,几乎大部分的 “圣人”都强调着人间的苦难和不幸,都习惯于作完美的救赎。可是我们的孔老夫子却是非常“另类”的圣人。我们翻开《论语》。在泛黄的纸上,我们读到最多的 字是“乐”。乐山、乐水、乐学、乐道。一个“乐”字,值得我们细细咀嚼。人生是一场不完美的旅途,但是并非没有美丽的风景。苦亦过,乐亦过,何不仰起头, 笑着看世界,也许会看到别样的风景也说不定。
  
  《论语》开篇讲的就是“学”,这也是必然的事情。《论语》是什么呢?《论语》编出来 是做什么的呢?当然是用来教育学生的,是给学生们编的教材呀。不讲学,讲什么呢?难不成《论语》编出来为了出版骗稿费、骗版税、骗眼球的不成?所以开篇讲 的就是“学”。这也是整个《学而》一篇的主题,其中深意不说自明。
  
  这一章中学课本里面选用了,现在只要是认识几个字的,也都读 过,好像没什么好说的了。每一个中学老师知道用这些话来来教育我们多复习、多作习题;幼儿园的老师用这个话来教育我们要和小朋友好好相处。呵呵,但是实际 上是这样子吗?我们真的明白了孔子要告诉我们的吗?也是未必。我们不妨再仔细看看原文,也许还有不同的收获。
  
  “学而时习之。不亦 说(悦)乎”,讲的就是学之乐。学习是快乐的吗?呵呵,估计如今的“学子”和“烤生”都是不会同意的。每天被习题折磨的一个头两个大,哪里来的什么快乐 呢?学习,还要反复的复习,这样的生活还“快乐”?孔老夫子明显是忽悠人嘛!嘿嘿,是的,这样的生活哪来的快乐呢?这是“学习”的错吗?不是,这是“教 育”的错。在只有“教”没有“育”的今天,当然不会体会到“学”有什么快乐的。如今的教育,哪里还是“教育”呢?好好的孩子也都被“教育”成了“神童” (精神病儿童),可是,教育本来不应该是这样的。“学”也不应该是这样的。至少孔子那时候还不是这样的。教育的主体是“学”,而不是“教”。人的本事都是 “学”出来的,不是“教”出来的。只有发自内心的“学”,才能得到东西,那种填鸭式的灌输,也只能灌输成“烤生”而外焦里嫩。如果仅仅将这个“学”理解为 现在的教育,那么真的永远也是无法体会到“学”的乐趣的。这个值得每一个“教育工作者”好好想一想。
  
  另外,这里面的“时习”其实 也不是我们理解的那样,也不仅仅是老师们灌输我们的那个解读,不仅仅是反复的复习、温习的意思。“时”意思是和“当其时也”的含义相同。也就是这个 “时”,也就是如杨伯峻老先生说的那样,代表了“一定的、适当的时间”,比如说六岁上学就是正当其时,比如白天上学,晚上休息,这就就是“当其时也”,现 在的孩子们,每天都是学习到深夜,正是不当其时。“习”其实也不是复习、温习的意思。这个“习”字,本来就是有“练习、演习”的意思。孔子的“学”里面不 仅仅是有啃书本的东西,还有很多的实践的内容。知行合一,身体力行,学以致用才是真的“学”。否则,就成了书虫子了,对世界一点好处也没有的。孔子之学, 都是要用的,这点在我们后面的解读中会看到。如果这样的理解,“学”也的确是有快乐的。这也是符合现代的教育观念的。其中的精神,我们以后慢慢讲,慢慢的 体会,也许会看得到和我们印象中不一样的孔子。
  
  “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” 这句话好像是大家引用最多的一句了,尤其是在餐桌上。呵呵!餐桌旁们国人们是通常都是最有创造力的!这句话按一般的理解也是没有什么问题的。唯一值得一提 的就是关于“朋”的理解。我们现在无法知道孔子他老人家到底是和谁说的这几句话。对学生们说的可能性大一些。如果是这样,那么他老人家说的“朋”。就不应 该是“朋友”了。而且按照上学时我那个初中老师的说法(当然,他老人家又不是什么名人。对不对我就不知道了)“同学为朋,同道为友”。那么“朋”似乎就是 指远来的弟子了。当然,对于我这样不求甚解的人来说,或者说是一般的读者来说,理解为一般意义上的朋友也没什么不可以。有的版本就是说成“友朋自远方 来”。“朋友”这个词,在古人的心中远远比我们嘴上挂着的那句“朋友”神圣的多。不像我们现在,随便的喝顿酒,都是“朋友”了,后面我们会提到孔子是怎样 交朋友,怎样作朋友的,到时候我们再看看,是不是和我们的不一样,也许就会理解为什么孔子要“乐”了。
  
  “人不知而不愠,不亦君子 乎” 似乎就不那么简单了。“人不知”,谁?前后都不知道。确实很难理解。他是在说自己?还是说别人?“人不知”。通常的解读是“不理解、不知道”。和“知我者 谓我心懮”的“知”是一样的,朱熹等人都是这样说的。但是真实的情况是不是这样,现有的数据考证出来是不容易的。好在,这并不影响我们去学习。即便只按照 朱熹的理解,也没有什么不好。那毕竟是近几百年来的官方的教科书哦。明凊两代的科举朱熹的说法都是唯一的。的确,人和人之间是很难完全了解的,整日里喊着 “世浑浊而莫余知兮”是没有用的。再说了,总是要求别人知道自己,了解自己,我们不妨问一句:凭什么?欲人知己,先学知人。如果真的能过作到这些,也的确 离“君子”不远了。
  
  至于“君子”的含义,非常复杂,这里先不说。以后会慢慢的提到的。这一章的重点就在“学”,而学的重点也就在 于一个“乐”。那么既然要学,就存在着,学什么?怎么学?什么是学?等等问题。这些问题也就是本篇要说的问题,我们先讲到这里,下一章慢慢聊。
   
  【参考译文】
  孔子说:学了,然后经常(一定时间)温习(实习)。不是很高兴的[事情]吗?有朋友(志同道合的人)从远方来。不 是很快乐的[事情]吗?人家不了解,不知道,而不生气,难道不也[就]是君子吗?

 

作者:何况我辈孤且直

 

 

文章链接:http://www.tianya.cn/publicforum/content/no05/1/135721.shtml

 

 

 

  • 大小: 394 KB
分享到:
评论
1 楼 hegz 2010-04-02  
不管什么词都过滤掉,真是害死人,奶奶的,我....

相关推荐

Global site tag (gtag.js) - Google Analytic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