`
hegz
  • 浏览: 436235 次
  • 性别: Icon_minigender_1
  • 来自: 茂名
社区版块
存档分类
最新评论

自得其乐读《论语》—1.02孝弟为本

阅读更多

  【连载2】1.02孝弟为本
  【原文】
  有子曰:其为人也孝弟,而好犯上者,鲜矣;不好犯上,而好作乱者,未之有也。君子务本, 本立而道生。孝弟也者,其为仁之本与(欤)
  【思考与随想】
  
  不是说这一篇都是讲“学”的吗?怎么第二章就变成了说 “仁”的了呢?呵呵,是说仁,其实说的也是“学”。为什么呢?孔子的“学”,最重要的是作人,如果连人都不是,还学什么呢?学什么都是白费。这样的例子还 少吗?看看为xx(注:过滤掉 )设计毒气室的“科学家”就知道了。孔子的“学”都是以修身为本的。先做人,再成才。成不了“才”的,最多不过是个废品,如果没有做好人 的,那就是危险品了。这一章讲的就是学的基础,也是学的内容。
  
  这一章看起来是没有什么疑问和争议的。对文字本身的解读也相对简单 的,但是翻译成白话却不太容易。其实原文反而更好理解。“君子务本,本立而道生”。多好的话呀!怎样翻译都感觉不是那么一回事儿,有时候翻译还不如不译。 呵呵!比如说“本”其原来的基本意义就是树根。引申义就比较丰富了。不论说成是“基本、根本、基础”。那种丰富的内含就没有了。语言有时候就是这样。
   
  “有子”就是孔子的弟子,名字叫做有若。在论语中,能经常被称为子的基本上就是他和曾参了,主要原因可能是《论语》主要是这两位的徒弟们编 辑的,看来有几个好徒弟真是重要的……。呵呵。谁让子贡、子路那些人,当官的当官,行商的行商。要想千古留名,还是当老师最实慧,自己不行,还可以有学生 来扬名。但教几个好徒弟也不是容易的事儿。用心教,成材不成材都说不定。何况老师自己还要奔小康呢,哪来那么多功夫……,呵呵!又扯远了。
  
   有若能够被称为“子”,还有一个说法,大概的意思是这样的:孔子故去之后,那些学生们都是非常怀念老师的。恰好,有若长的模样和孔子比较像,于是大家就 请有若登台上课,也算是对老师的一种怀念吧。可是比如那些年长的弟子们不满意,不承认。所以没有取得认可,而且传说中有若是因为不会算命,或者是不会作天 气预报,就被赶下台的。呵呵,那时候当个老师也是不容易。不过这种说法是不可靠的,我们当个笑话听听也就算了,当不得真,咋能就因为长得像,就能被请到讲 坛上去呢?还好,只是讲坛。要不然岂不乱了套。不过是附会之说罢了。有若其实也还是很有本事的,说的话也都是很有道理的,在论语中出场几次,也都是正面的 形象。他本人也的确是在战国开始的时候,对于孔子的思想传播起过很大的作用。
  
  在这一章,提出的概念就是“孝”和“弟”,孝,我们 都知道,讲的是如何对待父母;弟,在这里读为悌,讲的是如何对待兄弟。如何才是“孝”呢?这也是儒家的一个基本概念,在下一篇的开始有好多章节都是在说这 个,这里少说些。基本上来说“孝”也就是儿女对父母的一种敬爱,亲情,回报,并且有此产生的一系列的伦理上的概念。说起来非常的复杂,但实际上很简单,就 是一种将心比心的回报。父母给了你生命,给了你慈爱和养育。难道不应该给予相应的回报吗?这个也就是孝了。而弟,就是兄弟之间的那种感情。现在也许独生子 多了些,好像很难理解。其实也没关系,后面也是有很多解读,我们可以慢慢看。而儒家主张的,其实也就是将这种对父母,对兄弟的感情放大,最后放大到整个人 类,这也是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比较核心的观念。短短的一章是不肯能探讨完的。我们先有个印象,以后在慢慢的说。论语的编排自有一番巧妙。前面的几章,涉及到 整个论语的基本概念。随着阅读的开始,每一个细节都会有相应的解答。该有的,总是会有的。
  
  这一段虽然说是有若说的,其实还是很能 代表孔老夫子的思想的。仁和孝、家和国。这是论语中说得最多的命题。由己推人、由家及国、从小见大更是充分的体现了孔子甚至是整个儒家的思唯模式。从修身 到齐家,再到冶国、平天下。用对待兄长的态度,看待上级。用对待父亲的态度对待君主。于是就有了“忠”。孔夫子及后世的儒学者们,就是要用这样一种“类亲 情”的观念。试图通过亲情的钮带来维系着一种君君-臣臣-父父的上下关系。从而以家庭的模式。去创造世界,改造世界。这是长期以来,尤其是建国后的一段时 间,为大家所逅病的。因为马氏学者们,敏锐的在这看似和谐的,甚至是看似亲情的、温情的背后。看到的是森严的等级制度和压迫。于是就说这是麻醉人民的精神xx(注:过滤掉 ),“为赤裸的阶级压迫抹上一层温情的面纱”这也许不是全无道理。所谓的“君权、神权、族权”的“三座大山”也是不能完全否认的。但是,是不是完全意义 都是压迫呢? 至少孔老夫子本人未必是那样想的。
  
  孔夫子不过是在设想一个互相仁爱的社会。如果要求他那个时代完全否定“君”是不 现实的,也是不可能的。由己度人,于家及国。推导出一种上下和谐,互相仁爱的社会。虽说不现实,但是谁又能说不是一个美好的愿景呢。至于后世实行的变了味 道,也不仅仅是他老人家的过错吧!什么东西走到了极至,也许就走到了反面。在孔子生活的那个时代,这些观念也都本来就有的,也不是孔子独创。在那个家国不 分的时代,孔子的这种思想也不是没来由的。在孔子之前,至少有个印象中的“乌托邦”式的理想国,也就是这个样子的。虽然那个是被美化了的,但是这个至少是 当时公认的一种思想。孔子只不过是将其更加系统化而已。
  
  这也许就是某些人批判的过尤不及的中庸之道吧。这种家国思想是不是正确的 姑且不论。仅从一般意义上说,强调仁孝也应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。我们经常说孔子是讲“礼”的,但是孔子的“礼”和在孔子之前传承的“周礼”并不是一回事, 在第三篇我们会集中的探讨这个问题。我认为其实孔夫的核心理念是“仁”,“礼”只不过是仁的方式或者说是手段。这个还是留待以后再谈吧。
  “孝 为仁之本”。古人有个说法,“仁”可以与“人”相通。“孝为人之本”如果不考虑后来割股卧冰之类变态的作法,也是没有什么疑义的。我个人任为,孔老夫子也 不一定会赞赏那样的作法。“孝”本身是绝对正当的。但孝如某些后世的理解,又是“肖”又是“纲”的,就有问题了。
  
  这个问题太大, 好在仁、孝、礼、家、国。都是《论语》谈得最多的命题。以后有时间慢慢说。
  
  这一章不过是在讲人的根本问题,如果一个人连基本的道 德都没有,连一个“人”都不够格的话,还是不要奢谈什么学或者不学的问题。
  
  【参考译文】
  有子说:一个人,[平常的] 为人是孝顺父母,尊敬兄长[的]。[那么这样的人]而会去顶撞(冒犯)上级(对上级不尊重),[这样的人/事]是少见的;而不喜欢冒犯上级,却喜欢造 反。[这样的人]是没有的(不存在的),“君子”都会重视基本的[东西],作好基本(根本)的[东西],“道”自然就会发生出来。“孝弟”,就是“仁” (作人)的基本啊!

 

 

作者:何况我辈孤且直

 

 

文章链接:http://www.tianya.cn/publicforum/content/no05/1/135721.shtml

 

 

分享到:
评论

相关推荐

    自得其乐_csdn

    自得其乐

    初中语文文摘人生永远自得其乐

    初中语文文摘人生永远自得其乐

    自得其乐卡通式模板

    自得其乐卡通式模板

    Orange S:一个操作系统的实现 扫描版

    读书非多,然每读必思,偶有心得,自得其乐。遇知其所云者,欣然以为知音,必邀之共饮,所饮不必多,喜闻觥筹铿锵之声,与谈笑交错,快意淋漓。 本性固执,喜钻研,求本质,不满于浮光掠影,故凡可能之事,必躬亲...

    网购心理调研报告.docx

    网购心理调研报告全文共6页,当前为第1页。网购心理调研报告 网购心理调研报告全文共6页,当前为第1页。 关于《 网购心理调研报告 》,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 网购心理调研报告全文共6页,...

    详解使用python crontab设置linux定时任务

    有需求当然就得想办法解决,不然在程序猿界混(一群自得其乐的猿)。 下面进入正题,开始想通过以写文件的形式设置,通过在配置文件中直接追加一行即可。但是读写文件难免有点繁琐,再比如:设置任务时要检查任务...

Global site tag (gtag.js) - Google Analytic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