`
hegz
  • 浏览: 436053 次
  • 性别: Icon_minigender_1
  • 来自: 茂名
社区版块
存档分类
最新评论

识道与人生(上)-《道德经》辨析

 
阅读更多

文章来源:http://www.tianya.cn/publicforum/content/no05/1/142176.shtml

 

   “天下皆知美之为美,斯恶已。皆知善之为善,斯不善已。
    
    这是老子道德经第二章的开篇语。我原以为这句话是很难 有歧义的。一经查考,却发现各代国学宗师所说纷纭,相去甚远。
    
    而吾犹嫌其未尽通俗,犹为普罗大众所难解。是以余不惮更 详释之,希庶几可以除惑.
    
    首先罗列一下几种比较通行的解释:
    
    1.梁海明:
     “天下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,丑的观念就产生了;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,恶的观念就产生了。”
    
    2.吴官保: “天下人都明白美好是最值得称道的,这是由于有丑恶的区分和存在;都明了善良是最珍贵的,这是由于有邪恶的区分和存在。”
    
     还有, 在某专家的博克上,提出了一种更为罗索的解释, 并直接讥笑上两说皆误:
    
    3. 当天下人都知道什么是美的(东西、事物),并且都(努力)向“美”的标准靠拢而去 “ 为美 ” ,就能促使事物都向“美”转化,(由“美”) 区分出来的“丑”的东西就能停止产生了;都知 道什么是善的(行为),并且都(努力)向“善”的标准靠拢而去“为善”,就能促使人们向“善”转化,(由“善”)区分出来的“恶”的行为就可以停止产生。
     
    这个人主要的理由是”斯”字当为”分开” 解, 并引征《庄子-则阳》里的一句话: “斯而析之, 精至于无伦,大至于不可围。”
    
    第一、第二种说法, 可以说已经是不着边际了. 而第三种解释, 则实在谬之又谬, 离题万里。
    
    ”斯”字是古文中的常用字, 但作”分开”的意思, 在其他古书中倒没有见到过, 是一种非常古怪的用法. 而且, 就算是以”分开”解, 放在这里依然不通. 分开”恶已” 是什么意思呢?
    
    古代典籍靠传抄,其中 的误字多如牛毛, 这个”斯而析之”,极有可能是“靳”的误字. 及砍开、剖开的意思。
    
    先秦诸子的典籍,多用古文所写, 一如《论语》。古文与文言文不同,它是古代的白话文,所以质朴浅显, 很少绕弯子的。
    
    ”斯“ 的意思就是"这"。”已“是完结式的 语气词。“斯恶已”不可能有别的意思。只能解释 为"这就已经是不好的了".
    
    在西汉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上,也有一篇不同版本的《道德经》, 让我们看一看它上面是 怎样写的: "天下皆知美之为美,恶矣;皆知善,斯不善矣.”
     
    这样一看已经很清楚, 这句话照字面上的意思去理解就对了:
    
    “世人皆知道美的东西是美丽的,这 本身就是丑恶的。 世人皆认为善的东西是善的,这本身就是不善的 ”。
    
    此言颇为惊世骇俗。无怪乎绝大多数人都认为不合逻 辑。因为这与我们平时的是非观,善恶观大相径庭。那么, 老子为什么这么说呢?
    
    首先我们要明白,老子根本就没有想跟我们 讨论什么是真善美。在这本书里, 他想说的是 事物的客观本质与人的主观认识之间的关系。他的这句开篇语应该从三个方面去理解:
    
     其一,“天下皆以”这四个字在这里最关键, 很多人都忽视了。
    
    美丑善恶都是人的主观感觉。世人皆好好色,但外表 的美丽是靠不住的,而心灵的美有时候也是一种假象。另外自然人的思维是不可能都一模一样的,所以如果天下皆以美之为美,善之为善,没有异议,这就是错误产 生的根源。与所谓“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”,其意颇同。
    
    其二,美丑善恶是相对的。也就是说,它们本身的标准和定义就不是 固定不变的。
    
    丑与更丑相比,就是美的,善与最善相比就是不善的。没有最好,只有更好。十八的姑娘一朵花,八十的老姑娘吓 死她妈。同是一个人,也可以集美丑善恶于一身。
    
    其三,世人作恶之时,绝大多数是抱着行善的初衷。
    
     在《聊斋志异》里曾经有这样一段话:清官比贪官更可怕, 因为贪官不过是为了钱, 得到了钱就可以满足。 但是清官则认为自己代表正义,但在实施的时候往往并不得法, 所以手 段常常极端,使人民倍受其。他本人还理直气壮而不自知。王安石变法和“大跃进” 就是好例子。
    
    我们现代人能看到的事例当然比老子还要更多。纳(粹)在对犹太人进行种族灭绝的时候,他们是真的相信这样是在让 人类的血统更纯净,让人类的未来更美好。
    
    911的恐怖分子驾机冲向世贸大楼的时候,他们觉得自己是在为真主献身。文革时的红卫兵,可以把老师打成残废, 因为他们是在保卫(毛)(主)席,保卫党中央,为崇高的理想而战斗 。 所以, 往往你认为在行善,恰恰可能就是在作恶。
     
    接下来的几句话,实际上就已经对开篇语进一步做了阐述:
    “故有无相生,难易相成,长短相形,高下相倾,音声相 和,先后相随,恒也。”
    
    这个意思也很明白,总结起来, 就是说“有无”,“长短”,“高下”,“难易”,“先后”这些相反的 形态,就象太极图一样,是在不断互相转化, 互相作用的。
    
     那么同样,善恶美丑也是相通相变的。也就是说从来没有固定和静止的态,即使是在某一点、某一时是静态(static)的善与恶, 放宽来看也还是动态的(dynamic),它们相生相成, 相因相克。
    
    这么一段话, 是老子通过对自然的仔细观察和深思熟虑,得出的朴素的辩证唯物论哲学。 他的主旨,就是提醒我们, 了解客观实质要通过主观认知。但是客观实质在不断演变,主 观认识也要跟着走。其道理虽精,但并不玄妙,其文字表达也很直白。但是为什么后人却会有那么多千奇百怪的理解呢?
    
    首先, 在纸张出现以前的古人, 不得不惜字如金,是不可能在竹简上刻出十几万字来论证 和阐述的。而且老子本人就认为 ”大道不可教也”,所以他只把观察得到的事实和基本原理 列出来, 让读者自 己 去 领 会 。而这样, 也就留给了后人很大的空间去误解。
     
    其次,后代儒家意见从价值论角度违背了老子的基本思想, 从而与老子的本意相去愈来愈 远。“黄老之学”在西汉时期还被当做是儒家治世的一种门派,到了后来则完全变成求仙方术的代称。又有把“老庄”揉在一起, 成了后来的玄学。
     
    本来, 古代的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就有很强的局限性,到了两晋南北朝时期,知识分子活 在门阀制度的庇荫之下, 以务实为俗务。以所谓“出世”为雅,高坐清谈,满口玄机,争以 忽悠相强。甚至有行为怪异,故弄玄虚以为得道者。
    如此一来,就给老子的朴 素哲学罩上了一层“玄而又玄的”外衣。
    
    到了五四以后乃至新中国的成立,并没有更正长期以来错误的理解,反而把它更神秘 化,称之为“麻痹愚弄人民的反抗意志。”与孔孟之道一并作为糟粕以弃之。虽然今天的人思想越来越开放, 但是在我们脑子里根深蒂固的价值观念,仍然使得我们不能够以敞开的思维 去领会几千年前哲学家的本意,反而把简单的道理越搞越复杂。
    
     而这又恰恰是为《道德经》所要阐明的哲理提供了现实的例证 -- 事实即是简单的事实 (simple facts ) , 是我们主观上的认识(perception)和理解 (interpretation) 把它们给扭曲了。 “斯不善已”!
    
     其言浅意深,而后世腐儒多鄙陋无识, 拘泥于文字而不得其旨。愈究愈误,终至于谬以千里。

 

 

分享到:
评论

相关推荐

Global site tag (gtag.js) - Google Analytics